返回顶部
欢迎光临浙江省地理学会官方网站

中国地理学现代化、信息化的先驱陈述彭先生

时间:2016-01-05来源:网络作者:张兴平浏览次数:109

浙江地理学八十年巡礼大师系列


  陈述彭(1920年2月14日-2008年11月25日),江西萍乡人。中国现代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巴西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地理学原理事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述彭被誉为中国杰出的地球科学家之一,他开拓了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带领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在地学分析、野外科学考察、地学信息图谱、地球系统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对接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萍乡市。1938年,陈述彭考取了浙江大学。194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47年,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195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任地图研究室主任。后致力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历任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总设计师。1985年当选为国际地理学会地理数据委员会副主席。20世纪50—60年代,他致力于景观地图的研究和综合地图集的设计,探索普通地理图的综合指标与模拟方法。60年代初,他努力推进航空像片的综合利用与系列制图,并探索手扶跟踪与光电扫描方法,应用于地图量测的可行性,推导国内研制自动化制图系列设备,揭开了我国计算机制图的序幕。
  他组织编制出版了《中国地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等,均为国内外著名的地图集。他还先后主持了“天津环境航空遥感试验”、“七五”江河系统等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他是《遥感信息》的主编,还主编出版了《遥感大词典》、《遥感地学分析》等多种专著,发表论文多篇。由于他对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方面的贡献和在这些学科取得的优秀成果,他多次受到国家与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奖励。1999年主编的《数字地球百问》,深受读者欢迎。

个人简历

 1920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白竺乡。
 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学系。
 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图研究室主任。
 1958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任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学会秘书。
 1959-1960年,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技术总设计。
 1977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获重大成果奖。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任腾冲航空遥感实验副总指挥。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并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任国家遥感中心顾问,研究发展部主任。
 1985-1986年《遥感信息》创刊,任主编,出席美国国际地理学会地理数据采集委员会,当选为副主席。
 1987年,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室主任,出席澳大利亚“环太平洋学术会议”,被选为亚洲委员。
 1989年,任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应用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两次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1993)。
 1992年,参加美国地理学会数据处理委员会,当选为第二届国际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是国际空间年地球科学专家组成员。
 1992年,受聘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客座教授。
 1997年,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1998年,获美国地理学会奥·米勒地图学奖,获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99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1996-2000年,任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理模型委员会常委。
 2008年11月25日20时05分,陈述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学术著作

 1陈述彭.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54.
 2陈述彭(主编).中国地势图(1:400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3陈述彭.地图学笔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陈述彭.地图素描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58.
 5陈述彭(主编).黄河中下游地形图(1∶20万)108幅.国家测绘总局,1958.
 6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国家测绘总局,1964.
 7陈述彭(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基础地图(1∶150万)36幅.国家测绘总局,1978.
 8陈述彭(主编).航空遥感图集(腾冲试验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9陈述彭,郑长在,黄绚,励惠国.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0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质量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陈述彭(主编).英汉遥感词汇.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12陈述彭.地学的探索(1-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3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14陈述彭,郑威(主编).资源遥感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5陈述彭(主编).遥感大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
 16陈述彭,胡珏.中国开放城市信息系统与电子地图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1.
 17陈国达,陈述彭等主编.中国地学大事典.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8,《地学的探索》(第四卷)(1992)
 18陈述彭等合编.气象卫星影像环境动态分析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9陈述彭.地理优势与区域持续发展(基础科学专题讲座丛刊).科学实验编辑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0陈述彭.基础性研究的全球性.国家自然科学家基础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1994.
 21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与区域持续发展(1994-1995年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2陈述彭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研究,1996,1(2):1-11.
 23陈述彭.卫星遥感与政府决策(序).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
 24陈述彭主编.地理系统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5陈述彭等主编.遥感信息机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除了这些著作外,陈述彭院士还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及《地理信息系统导论》(1990)两种研究生教材;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及《遥感信息》(1986-)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

主要成就

地理学。

  陈述彭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提出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溶洞地貌图》、《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54年,他和周廷儒、施雅风教授对七星岩的测绘,被誉为我国用立体地图方法考察洞穴学的创举。20世纪50年代,他曾手执罗盘、榔头和地图,考察了中华大地的南北西东,撰写出《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气候地貌标志》、《中国的地表侵蚀与堆积》等大量地理学论著,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6]

地图学

  陈述彭又是一位地图学家。从理论到实践,他对地图学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主编的《中国地势图》、《中国自然区划图》等在领导部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综合景观制图”、“制图区域概括指标和系列成图方法”,是对地图学的重要发展。国家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他担任学术秘书;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他任编辑室主任。他提出的“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初步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集中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图学的最新成就,被肯定为是“一项重大而有远见的学术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在地图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以地理学的规律为原则指导地图的编绘,又以地图为依据研究地理学的规律,他在地理学与地图学的结合上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经验。他的成功实践,推动了我国整个地图学的进步,他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遥感科学技术

  陈述彭是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带头人。在充分考察、调研和分析国外遥感发展状况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陈述彭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性的发展思想成为我国遥感发展初期的指导方针。这些思想,包括他对遥感的全面独特的见地,如将遥感理解为物理学基础、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地学分析相结合,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技术思想;发展遥感的“系列制图”和“一次试验,多方收益”的方针;在遥感应用中强调辐射信息定量分析、空间信息定位分析、时相信息趋势分析以及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的思路。[6]

地理信息系统

  陈述彭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开拓者。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特别是遥感的发展,数据或信息的大量积累,出现了所谓“信息爆炸”的现象,地理信息系统就应运而生,陈述彭及时把握国际上的这一最新的动向,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建议,并率先领导和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6]

地球信息科学

  陈述彭是中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他主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侧重信息流及其对系统内外循环中物质流、能量流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互联网络,以及地面(海面)观测台站等现代对地观测与信息传输工具,探讨全球变化、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适应实现地球时空尺度相应“缩小”、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生态良化的迫切需求。早在1985年,陈述彭就提出以“海岸线为基线”的设计思想,并在应邀参加伦敦全球数据库设计会议上作了引导性发言。1992年,陈芳允和他合作提出发展新一代小型卫星群的设想,其重要意义也已经为国内外最新进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