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光临浙江省地理学会官方网站

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

时间:2015-12-24来源:网络作者:张兴平浏览次数:1497

   浙江地理学八十年巡礼大师系列

 竺可桢(1890—1974),中国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旧属绍兴县),1974年卒于北京。
 竺可桢1910年赴美学习,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同年入哈佛大学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18—1927年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现武汉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授及商务印书馆编辑,1928年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主任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和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  1921年在东南大学筹建并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地理系,编著中国高等学校第一部《地理学通论》教材,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现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 开创了中国季风、中国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中国历史气候和中国物候等研究,并都有创造性成就。
 ·领导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及其10多个大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筹划中国多个地区性和专业性地理研究所。
 ·领导或指导了历次地理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和中国自然区划工作的开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的编纂工作等。
 ·指出中国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方向,以及要注意部门地理学研究的意见。他撰写的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开创了联系农作物生产,综合分析光、温度、水三个自然地理因素的先例。
 竺可桢一生著述270余篇,主要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候区域论》、《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物候学》(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择载了79篇代表作。
  
竺可桢先生对浙江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地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成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是浙江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的里程碑。竺可桢校长先后聘请了张其昀、李春芬、叶良辅、涂长望、叶笃正、黄秉维、施雅风、任美锷、谭其骧、陈述彭、赵松乔、陈吉余、严钦尚、严德一等著名地理学家在浙江大学工作。在竺可桢先生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史地系先后培养了陈述彭、赵松乔、严钦尚、杨怀仁、丁锡祉、毛汉礼、谢觉民、沈玉昌、张镜湖、杨利普等著名地理学家。
 ·对浙江地理的研究。1916年在《科学杂志》发表“钱塘江怒潮”。1920年,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12000年前。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36年在《气象杂志》发表《杭州之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