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光临浙江省地理学会官方网站

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奠基人之一毛汉礼先生

时间:2016-01-06来源:网络作者:张兴平浏览次数:119

浙江地理学八十年巡礼大师系列

   毛汉礼(1919~1988),中国浙江省诸暨人市枫桥镇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
   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领导并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并主编中国第一部《海洋调查规范》;主持了“中国海温、盐业、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和浅海动力学”等系列专题研究。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于1957年,共同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的浅海跃层的研究方法。
   著有《海洋科学》、《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动力海洋学》、《中国海的温盐跃层》、《东海北部的一个冷涡》等40余篇(部),翻译海洋科学著作3种。
 其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人物生平
 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毛家园村。
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43-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员。
 1947-195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1-1954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1954-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历任该室(所)副研究员(1954-1963)、研究员(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长(1978-1984)等职务。
 1955年参加“九三学社”,1957-1988年当选为该社青岛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参加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其后改任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
 1958-1961年参加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兼任普查办公室技
 1973-1988年任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委,第六届委员。
 1978-1987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区域海洋学分支学科主编。
 1979-1988年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所属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1979-1988年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学报》副主编。
 1979-1988年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9-1988年任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任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
 1986-1988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
 1988年11月22日逝世于青岛。

科学研究

  毛汉礼从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在留美期间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过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参加领导的全国海洋普查胜利结束之后,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海洋研究所时调整了科研组织,将原来由他领导的海洋环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和情报资料3个组划出去独立建室(后来又将仪器组也划出去独立建室),将其余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下设水团、海流和混合三个实验室,率领管秉贤、任允武等开展“黄东海环流(海流与水团)”中心课题的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中心课题,他们一方面安排目标明确的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外国同期调查资料以弥补中国资料调查范围的不足。经过三四年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有:他与管秉贤合作的关于黄、东海海流系统的论文,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整个黄东海的冬夏两季海流系统模式图;他和任允武等发表的论文,首次应用大面积同期资料详细阐述了冬夏两季黄东海的水文特征与水团分布,并第一次应用T-S多边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黄东海的水团,说明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与此同时,他还率领甘子钧等对长江口与杭州湾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他们发表的论文阐述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与季节变化,指出该冲淡水冬季沿海岸南下,夏季其舌轴转向东北弯曲,并提出了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等。这是中国在河口海洋学方面最早的论述,为中国外学者进一步研究河口区咸淡水混合问题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他主持了院管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